明溪漱石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33章 刘会昌、王与允,穿越必备: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,明溪漱石,177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刘会昌,字凝禧,出生于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。他自幼展现出非凡气质,长大后擅长撰写古文辞章。十岁时父亲去世,他以成人之礼尽守丧制。崇祯三年(公元1630年),刘会昌在乡试中脱颖而出,显示出能够担当重大事务的能力。他性格刚毅,勇于行动。崇祯甲申年(公元1644年),李自成率领贼军北上侵犯京畿地区,多次发出伪檄文招降,当时陕西、山西两省及京畿南部诸多城市纷纷不战而降。然而刘会昌素来胆识过人,面对危急形势,仓促之间即倡导大义,联合乡绅光禄寺卿张罗彦及其兄进士张罗俊,立誓坚守城池,誓死抵抗。

三月十九日,北京城陷落于贼手,贼军迅速转而猛烈攻打刘会昌等人坚守之城。至二十四日,贼军采取措施排干护城河水分,架设云梯蜂拥进攻,炮火与箭矢如疾风骤雨般袭来。刘会昌率领城中士兵,如同山岳般屹立不动,指挥调度一如平日。此时,西南城楼不幸被贼军火箭点燃,西北角楼下方被敌人挖掘数个洞口,贼军合力猛攻,城池终告失守。刘会昌被贼军拖至西关的一座古庙,面对刀锋林立,贼军质问道:“京城早已陷落,数省均已归降,你为何胆敢抗拒?”刘会昌怒目圆睁,厉声痛骂道:“我本是一介布衣,虽无官职之责,但痛恨天下无人,以致你们这些小丑颠覆国家社稷。我恨不得生啖李自成之肉,以报答先帝!”他须发倒竖,愤怒之情溢于言表。贼军愈发愤怒,对他施以夹棍重刑三次,尽管惊骇于他的英勇,却百般诱降无效。最终,刘会昌被贼军砍下头颅,悬挂于西关街市示众。

乡里人士为纪念刘会昌的忠烈事迹,为其修建祠堂祭祀。张罗彦兄弟也同样壮烈殉国,其事迹同样令人敬仰。

王与允

王与允,字百斯,又字永锡,是山东济南新城人氏,是前任布政使王象晋的第二个儿子。他在崇祯戊辰年(即公元1628年)考中进士,被选为庶吉士,之后担任湖广道监察御史,后又担任河东盐务、陕西茶马交易的巡按御史,并作为应天府督学。然而,在他尚未离开京城赴任之际,因上疏弹劾贪腐军帅,触怒了当时的当权者,遭到贬谪,被迫返回家乡。

回到家中,王与允侍奉父亲安于平淡生活,带领众弟子经营田园,躬耕劳作,过着超脱尘世的生活。到了甲申年(公元1644年)三月,得知崇祯皇帝遭遇变故的消息,他痛哭不止,拒绝进食。向父亲辞别后,他沐浴更衣,与妻子于氏、儿子王士和一起关闭房门,自缢身亡。在临终前,他还亲自撰写了墓志铭,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家世与官职经历。王士和,字允协,是一位生员。

在此之前,新城曾两次遭受战火洗劫。第一次是在崇祯五年(公元1632年)十一月,王与允的从叔父王象复与其子王与夔因抵抗敌军而牺牲。王象复,字完初,时任保定府同知,当时正居家;王与夔,字风虞,是举人,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乱,他迅速组织家人,登上城墙抵抗,城破后两人均被捕,尽管遭受严刑拷打,但始终坚贞不屈,最终英勇就义。朝廷事后追赠王象复为光禄寺少卿,追封王与夔为知县。

第二次发生在崇祯十五年(公元1642年)十二月,王与允的弟弟王与朋,以及从弟王与玫,连同王与朋的两个儿子王士熊、王士雅一同殉难。王与玫字文玉,王与朋字寿三,两人都通过贡试取得功名;王士熊字渭滨,是举人;王士雅字大雅,是生员。王与朋性格豪爽,崇尚忠义,平时饮酒畅谈时常慷慨激昂地讲述古代忠臣烈士的事迹。当敌军来犯时,他果断指挥家丁登城防守,并展现出一定的军事策略。新城沦陷后,王与朋的两个儿子率家庭前来救援,也被敌军抓获,他们宁死不屈,最终英勇牺牲。与此同时,王象复的侄子王与慧在崇祯五年(公元1632年)新城首次被攻破时,坚守在父亲灵柩旁不愿离去,乱兵强迫他下跪,他坚决抵抗,头部受伤,被带去见首领。贼军首领听闻他的孝行,便释放了他。不久,贼军纵火烧城,火势即将蔓延至王与慧守护的灵堂。王与慧趴在棺材上痛哭,幸得贼军中有同情他的人,截断了火源,保住了灵堂。战乱平息后,王与慧在遍地尸体中寻找到了叔父及兄长的遗体,妥善安葬。自此,人们一致称赞他为孝子。王与慧,字僧眼,是贡士。

我的评论是:山东省科举人才辈出,其中以新城王氏家族最为显赫,而他们一家的忠孝节烈精神更是集中体现,这样的事迹在历史上实属罕见,足以彰显东海郡(指山东)的优秀品质。唉!王与允既是因为科举之名而受人敬重呢,也是因为忠贞气节而备受尊崇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女生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和离后前夫他追悔莫及

青山归时

与帝王灵魂互换后他玩不过宫斗

懒悠悠的阿忆

死神的制约

开心的袜子

福运娇娘:摄政王今日哄好了吗

玉清微霖

武林之王的现代日记

一夜沧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