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溪漱石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4章 赈民、策贡士,穿越必备: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,明溪漱石,177文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赈民

闰正月期间,朝廷下令让巡城御史熬煮粥食来救济饥民,并拨出国库资金八千两用于赈济真定地区的灾民。接着又发放了六千两帑金以援助山东受灾区域。到了二月,天气异常,风霾严重且持续干旱,皇帝下诏征求直言进谏,寻找解决之道。到了三月,进一步分配了三万两帑金用于赈济畿辅南部的灾民,当天降雨,似乎是上天对赈灾举措的回应。此外,又对京师的贫困百姓每人施予二百文钱的救济。七月,朝廷再次拨出国库资金二万两,用以赈济顺天府和保定府的灾民。八月,更是开放官仓,发放粮食救济河东地区的饥民。九月,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举行祭祀活动,悼念因灾难流离失所的难民,并妥善安葬暴露在外的尸体。到了冬十月,又拿出国库一万两白银购买了两万件旧棉衣,分发给京师中贫穷的居民。

己卯年(公元1639年)和庚辰年(公元1640年)交接之际,国内国外纷争不断,皇帝深切挂念遭受灾害的百姓,多次下令减免赋税、赈济灾民,然而有些官员仍然执法不公,侵占和贪污赈灾款项,实在令人愤慨不已。

策贡士

三月,皇帝在建极殿举行了选拔贡士的考试,魏藻德脱颖而出,荣获第一。在此之前,在闰正月之时,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了四十八名贡士,询问边疆多处告急,该如何复仇雪耻。魏藻德答道,只要大小官员都能明确知道什么是耻辱,那么自然就会建立功勋。他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几百字。魏藻德是通州人,他还提到了自己戊寅年(公元1638年)守城的功劳,这让皇帝对他印象深刻。到了此次选拔,魏藻德因此被优先拔擢为第一名。

在新科进士面圣时,皇帝挑选赵玉森等五人担任翰林,周正儒等五人任科臣,吴邦直等五人任御史,皆因他们问答的内容详尽明晰而被提拔。另外,还有吕阳等十三人被选拔为吏部和兵部的主事,这批人的应对虽然稍显浅薄但仍得到认可。此外,皇帝还特别恩赐未中进士的举人无锡华廷献、江阴徐亮工等人进士出身,当时人们称他们为“钦赐进士”。

追溯历史,太祖朱元璋在吴元年(朱元璋统一全国前称吴王,定都于南京)设置了翰林院,任命陶安为翰林学士。到了洪武十八年,制定了翰林官的制度。永乐二年甲申科选拔中,选取了会元杨相等五十一人以及擅长书法、易学等十人,全部改为庶吉士。次年正月,皇帝又命解缙再次挑选了庶吉士杨相、武进、段良等二十八人在文渊阁学习,这些人当时被称为“二十八宿”。按照旧制,庶吉士每隔一科选拔一次,人数限定为二十八人。但从万历十一年癸未(公元1583年)科(李廷机是榜眼)开始,规定每科选拔的庶吉士名额调整为二十二人。因此,近年来翰林官的数量达到一百多人,许多人并无实际工作,只在京城里往来应酬、宴饮。直到崇祯甲戌、丁丑(公元1634年、1637年)两科,开始不再专门选拔庶吉士,而是直接从表现优异者中选拔人才进入翰林院,这是一种制度上的变革。

崇祯庚辰年(公元1640年)的新科进士召见时,皇帝询问如果君主遇到危难,臣子应当如何应对?锡人赵玉森回答说:“臣子应当誓死效忠万岁。”皇帝点头赞同。接下来皇帝又问了四个问题,赵玉森在回答时激动得流泪,因此被选拔为翰林,被誉为“钦赐翰林”,并且他所竖立的旗杆一半涂黄一半涂朱,受到众人羡慕。据说按照过去的惯例,每科选拔的翰林为18人,其中南京和浙江各选两人,其余每个省份选一人,每科还会从各省选拔一名科道官员,每逢重大政策出台,都会集合来自全国十三省的科道官员共同商议,从而更好地了解全国各地的利弊得失,这一制度被认为非常合理。然而,到了崇祯辛未年(公元1631年)以后,开始不再按照常规选拔庶吉士,只是从知县、推官等中选取庶吉士。到了癸未年(公元1643年)科,又恢复了庶吉士的考核选拔。到了乙酉年(公元1645年),隆武帝登基后,又将庶吉士改为“庶萃士”。

四月,皇帝下令大型科举考试必须兼顾科举和荐举两种方式,以充分挖掘和使用各类人才。不久,吏部组织考核选拔时,最初并没有包括举荐的贡生,但后来皇帝特别下令将贡生(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预备授予官职的人才)和岁贡生(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荐的人才)共二百六十三人一起补录为部寺司属、推官和知县,打破了以往的惯例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女生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初恋和青梅究竟该选谁?系统说,全都要舔!

北地猫爷

陆爷家的疯批小祖宗杀麻了

百指

这个能力有点变态

天幻乐梦

朱大仙

峰流

规则怪谈:开局获得污染抗性

最后一条肚肚鱼

我家大神是王者

猫遇鱼